
当78岁的李奶奶从急诊被担架抬进清城区人民医院ICU时,血红蛋白只剩28 g/L,心衰、呼吸衰竭、肺部感染同时亮起红灯;82岁的张爷爷全身淋巴结肿大,压迫气管、食管导致呼吸困难、食物难以下咽,胸腔灌满乳糜液点登富,左下肢因淋巴回流障碍和血栓整条腿比右侧粗了一倍。
两位老人都被贴上“终末期”标签,却在一个半月后自己走出医院——改变他们的,是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血液肿瘤专家卢育洪教授入驻清远市清城区人民医院后带来的“县级医院三甲方案”:减量经典化疗方案,予小剂量诱导、之后靶向接力、打通医保集采药物全链条,让高龄淋巴瘤患者在家门口就能“活得久、活得好”。
从“每月输血”到血红蛋白翻倍78岁晚期脾边缘区淋巴瘤患者28天逆转
2019年,李奶奶因白细胞异常增高在市级医院被确诊为“脾边缘区淋巴瘤”,家属一听“化疗”便退缩,6年来因并发症多次入院,尤其从去年开始反复发生严重贫血,但也只肯姑息输血治疗。2025年8月,她终于因长期严重贫血导致心脏病、同时因淋巴瘤进展免疫力低下合并肺部感染,诱发心功能衰竭,导致胸闷、喘憋、乏力被送进清城区人民医院ICU,当时血红蛋白28g/L,血小板20×10⁹/L,全身水肿,没有胃口,反应迟钝,说话都困难。经卢育洪教授会诊后明确:不解决淋巴瘤,任何支持治疗都是“无底洞”。
但家属仍对治疗淋巴瘤顾虑重重,卢育洪教授和家属进行了沟通,晓之以理,终于让护母心切的子女同意了治疗方案。先为病情危殆的老人进行了小剂量的化疗方案,密切监控着老人的各项肿瘤指标和生命体征的变化,期间患者又先后两次因心肺功能衰竭入住ICU,在心血管、呼吸等专科的协助下,患者度过了治疗期间的危险期,逐步取得了不错的进展,血红蛋白和血小板不再下降,随即又为老人提供了药品可及性大的国产BTK抑制剂奥布替尼进行后续治疗。
“经过了小剂量的化疗后点登富,就采用精准的靶向刹车。”
按照诊疗规范及医保政策,老人需先接受一个疗程的含利妥昔单抗的一线改良化疗方案后才能进入到后续的靶向治疗阶段,卢育洪教授针对老人的实际情况,将500mg标准剂量拆成100mg微量给药,后严密监测肿瘤溶解综合征。同时加强利尿管理,第3天,这一套组合拳就取得了非常良好的效果,李奶奶能坐起来喝粥;第7天,血红蛋白升至52g/L;第28天,血红蛋白67g/L。这次住院,患者先后3次入住ICU、1次冠心病监护病房,消耗医保总费用约10万元,但患者支付仅1万余。
中秋节后复诊时,老人已能独自走进诊室。靶向药的治疗给患者带来巨大获益,奥布替尼在门诊符合医保报销政策,患者每月只需不足1000元药费,而另一靶向药利妥昔单抗后续8次维持治疗全部可在本地完成,不仅免去了异地奔波之苦,同时为医保和患者节省了医疗费用。
“鸡蛋大”淋巴结10天消退82岁套细胞淋巴瘤患者29天脱险
无独有偶的是,今年82岁的张爷爷,也是一名确诊晚期淋巴瘤后排斥化疗的老年患者。
2022年,张爷爷左侧腹股沟出现肿物,经广州的一家三甲医院确诊为“经典套细胞淋巴瘤”,由于患者不久才因冠心病支架置入,所以家属认为“年纪大”而放弃化疗回家观察。半年前开始肿瘤迅速增大,并发展到全身从颈部、腋窝到胸腔和腹腔等多个部位,由惰性转为侵袭性:最大径达12cm,双侧胸腔每天引出大量乳白乳糜液,气管被压成“一条缝”,食管也几乎闭塞连水都难以下咽。2025年8月底,他坐着轮椅、脚肿如象腿入住清城区人民医院。卢育洪评估后认为肿瘤负荷极高点登富,又为心脏支架术后合并心室壁瘤、左下肢深静脉血栓等多项心血管伴发疾病,卢育洪放弃标准方案化疗,采用“利妥昔单抗+小剂量激素”分次诱导,平稳度过后加用奥布替尼。第7天,患者颈部可见的淋巴瘤明显消退,胸腔乳糜液减至每日100mL,患者可平躺;第29天,CT显示全身淋巴结最大径缩小70%,吞咽恢复,下肢水肿消退,患者步行出院。
高水平专家+药物可及性增强县级医院血液肿瘤科也能用上“三甲同款”救命药
国家癌症中心2022年登记数据显示,我国60岁以上人群淋巴瘤年龄标准化发病率已升至43.2/10万,占全部淋巴瘤的58.7%,其中最常见的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滤泡淋巴瘤、边缘区淋巴瘤、套细胞淋巴瘤在粤北山区同样呈“老年高发”曲线。
卢育洪指出,基层老年患者普遍存在“三高一怕”——发病率高、就诊时肿瘤负荷高、合并心脑血管等基础疾病比例高,加上“一听化疗就放弃”的心理,导致多种疾病共存,增加了治疗难度和代价。此次两名患者均合并冠心病、心功能不全,若按传统“足量足疗程”方案,极易诱发肿瘤溶解综合征以及心、肾、肺等多脏器衰竭。帮扶团队带来的“微小剂量诱导——靶向维持——并发症前置管理”策略,把化疗毒性拆分成“可耐受的几次小打击”,再用BTK抑制剂接力,既符合医保准入,又让患者“不遭罪”。
“以前规范使用奥布替尼进行治疗,一个月自费额度要1万元,对于基层患者而言只能望而却步”。但国家对肿瘤药物的可及性方面的关注,则大大改变了这一问题。以BTK抑制剂为例,通过国家医保谈判价格降幅超70%,医疗保险还能给予大部分的报销支持,叠加“惠民保”等补充医疗保险的二次补偿,患者实际月负担降至600–800元。
更关键的是,暨大附一院与清城区人民医院建立“药品绿色通道”,国谈药品目录与广州院区同步落地,确保“当天开药、当天取药”。卢育洪每周一至周四常驻查房,带动本地团队独立完成骨髓穿刺及活检、PICC置管、靶向药物治疗等,更把三甲的临床思维、循证方案,整体嵌入县级医院的日常流程,让“边缘区”“套细胞”这些曾经只能远赴省城才能触及的血液肿瘤名词,成为基层医生脱口而出的诊疗常规,让“大病不出县”从口号变成可复制的真实,也让“健康中国”的宏大战略,在清城区人民医院有了最温暖、最具体的回声。
点登富
采写:南都N视频记者 王道斌 通讯员 郭诗慧 陈雯 张灿城
启泰网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